求真与奉献,推动中医药创新
作为一名与中医药结缘半个世纪的科技工作者,我时常感叹:中医药这座宝库正在新时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。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设立是对广大科技工作者辛勤付出的高度认可,更是对科技创新驱动国家发展的深刻诠释。今天,我想与大家分享我的科研故事与思考。
在我看来,科学家精神的核心可凝练为“求真”与“奉献”两大关键词。
求真,即求真务实、一丝不苟,以数据为依据,这是科学研究的根基;奉献,则是心怀家国、为事业倾尽全力,不断突破、探索未知。
我年轻时刚接触科研,曾遇到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极具挑战性的问题——舌诊的客观化。中医讲究望闻问切,舌诊是其中重要一环。有一次,我和几位医生讨论一个病例,我说舌象是红舌,有人认为是暗红舌,还有人觉得是淡红舌。究竟是什么颜色?没有客观度量,实在难以统一。
这个问题激发了我的研究兴趣。这时恰好我得知纺织系统进口了一台色差式色度计,可以定量度量各种颜色。我主动联系对方,询问是否可以尝试用这台仪器测量舌头,但遇到了技术难题——这台仪器测量的是较大尺寸的物体,舌头尺寸太小,无法直接测量。
但我并没有放弃,马上联合工科院校和科研机构,对仪器进行改造。经过不懈努力,我们终于成功将仪器改造成了手电筒大小,可以方便地测量舌头颜色。这不仅解决了舌象色度学度量的问题,还研制出了第一代色差式舌象仪,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。
这种“求真”的精神,一直激励着我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。这让我深刻明白:问题导向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,围绕问题去解决它,科技就能向前进一步。
同时,科技工作者在取得成绩后,绝不能故步自封,要紧跟国家新需求,为科研进步添砖加瓦。在国家危难之际,更应挺身而出,勇于奔赴一线,发现问题并迅速拿出解决方案。
AI+大数据,突破“卡脖子”技术
当前,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,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。随着AI、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飞速发展,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。
张伯礼院士在实验室
就拿我们团队来说,最近我们构建了中医证据评价数据库。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,筛选出治疗特定疾病时证据最扎实、证据指数最高且获专家认可的研究,每年排序发布,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。比如,数据库会公布治疗该疾病的最佳10种中成药,且每年更新,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。
中医药发展面临诸多挑战,关键在于如何将传统经验转化为现代科学语言。以中医四诊(望闻问切)为例,实现其定量化、精准化是当前需要突破的重点。我们团队正尝试运用先进传感器和人工智能技术,研制智能脉诊仪、舌诊仪等设备,让望闻问切变得可测量、可分析。这些创新将推动中医药走向精准医学。
在这方面,我们已经开展了一些工作。以针灸技术为例,我们曾为宇航员在太空中肌肉萎缩问题提供解决方案。考虑直接携带针灸针存在安全隐患,我们使用贴在身上的小电极来模拟针灸刺激,效果良好。这一技术已应用于神十三、神十七、神十八号任务中。
目前,我们正在研制可穿戴的针灸生物反馈仪器,结合中药技术和现代技术,实现可穿戴和地面调控功能,为宇航员提供个性化健康调理方案。
这些项目让我体会到:中医药与科技的融合,正迸发出惊人的创新火花。
展望未来,我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可在辅助诊断、基层医生培训以及病人求医问药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,值得我们深入研究。
走向国际,让世界认可“中医优势”
在全球化浪潮下,中医药若想发挥更大价值,必须走向世界舞台。近几十年,全球医学正从“疾病医学”向“健康医学”转型,这正是中医的优势领域。
在养生保健方面,中医手段丰富,针灸、按摩、气功、食疗、药膳等在国外广受欢迎。而且,中医药在慢性病、老年病、退行性病变及功能性疾病治疗上优势显著,在国际上收获了广泛认可。
张伯礼为病人把脉问诊
为推动中医药走向国际,我积极投身国际交流合作,致力于提升中医药的国际话语权。
身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兼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,我们推动了针灸在全球190多个国家的普及,在60多个国家获得立法认可并纳入医保报销体系,这表明中医药的理念与方法正逐渐被国际社会接纳。
早在20年前,我就着手推动制定全球中医教育标准。当时全球有数百所中医学校,教学质量良莠不齐。我们建立了本科教育标准和教学大纲、组织海内外专家编写了核心教材。经过多年努力,已有50多个主要国家认可并采用这一标准。
此外,我们成立了药品国际注册联盟,推动500多个中成药在近50个国家和地区上市。
在推动中医药发展的过程中,中华中医药学会等学会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作为专注于学术研究的学会,更容易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与接纳。我们应充分发挥学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,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,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。
我认为,中医药走向国际需要科研、标准、文化传播三管齐下:一是强化科研,用现代科学语言阐释中医药疗效机制;二是完善标准制定,推动中医药在国际上规范应用;三是加强文化传播,让更多人了解中医药理念与方法。
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,我对中医药走向世界充满信心。
传承之根,坚守中医药文化精髓
在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同时,我们绝不能忽视对其文化精髓的传承。
我一直坚信,中医药现代化并非摒弃传统,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。
对中医药专业学生而言,强化中医思维与动手能力必不可少。我们在学校旁建了占地148亩的药用植物园,种植了428种中药材。学生不仅要认识中药饮片,还要亲眼看到地里鲜活的中药材。我们的目的就是处处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,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。
张伯礼院士(前排左五)与学生在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中药植物园合影。
在我推动创办的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传承班,我们采用“先中后西”的教学模式,即学生先学习中医知识,再学习西医知识。从一年级开始,学生就跟随导师参与临床实践,以强化中医思维。从实际效果看,传承班的学生考研率最高,学习成绩也普遍名列前茅,许多毕业生已成为业内各单位的学术骨干。
此外,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素养。中医药现代化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,我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,与工科、理科等学科的学生合作,共同解决中医药发展中的难题。看到学生们既能领悟中医精髓,又能熟练运用现代科技,我深感欣慰。
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,也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在建设科技强国的道路上,中医药大有可为。让我们以中医思维为根基,以科技创新为动力,为健康中国贡献中医药的智慧与力量。